印刷安全事故频发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7日 点击:[1]人次
印刷安全事故频发的背后
印刷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由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所以印刷企业必须长效的安全事故防范机制。
近年来,印刷企业人身事故频发,不仅伤害了员工的身心利益,而且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和企业的形象。”带血的煤”现象已经引起政府、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我们EPN界应从中汲取教训,及早警觉,及时采取对策,防范“蚁穴”成灾,以免“带血的印刷品”也成为一种现象。
印刷安全事故频发
按理说,印刷企业不像矿山企业那样直接威胁到生命的危险,通常也不大会发生严重的集体伤亡事件.但为什么一般性人身伤残事故仍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发生死亡事件呢7关键在于安全意识、教育不到位,防范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和检查不规范。
随着技术的进步,印刷企业手工劳动逐步减少.高速运转的印装设备越来越多,相应地,印刷企业印刷设备带来的危险、消防安全隐患、各种溶剂及其他化学品带来的隐患等也越来越多。再加上EPN业近年来竞争日趋激烈,外资、民营EPN企业如雨后春笋,国有印刷企业面临改革改制,教材出版发行体制的改革、政府免费教材招标等 也都给印刷企业带来了很大影响,打乱了正常的生产安排秩序,教材生产EPN企业淡季延长,旺季紧缩 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诸多品种、版本的教材,只能连续加班加点赶活,职工过于劳累,极易诱发事故,并对身心健康带来长期不良影响。其实,印刷企业的人身事故,最多的是违章操作造成的,下表是笔者对近年来见诸媒体的印刷企业部分人身事故的统计:
印刷安全事故的背后
印刷业其实也是不安全因素较为密集的行业:高速运转的大型印刷机械设备会发生意外事故:在装订工序以及其他一些工序的裁切设备上.装配着锋利的切刀.其力量能将厚厚的纸一下子裁开.违反操作规程极容易造成人身伤残印刷企业的主要原材料纸张 纸板以及半成品书页、书帖 纸箱,成品书刊等属易燃物品,如管理不当.极易引发火灾:油墨、印刷及印后整饰工序用到的汽油、其他溶剂 清洗剂等是易燃品 一旦不慎失火.后果不堪设想:在印刷加工各工序不同程度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药品,管理使用不当都会对人体造成直接或累积性危害。不过笔者在调查了一些印刷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之后发现.其实造成事故的背后,有很多的原因都是人为造成的。
1.不良操作习惯的安全隐患。据了解,90% 以上的人身事故都是由于操作者图省事或为赶时间,怀着侥幸心理不按照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才导致了事故发生。印刷操作常见的不良习惯有:
(1)装版(装橡皮布)
不良操作习惯:一般轮转机的印版较多,操作人员惯于两组或多组同时挂版,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单张纸胶印机装版也有这种现象,为加快进度.有时机长也来帮忙,即一人压版.一人点动开关。
安全隐患:装版(装橡皮布)时,如果两人或多人同时操作,注意力稍不集中,手打滑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机器故障.很容易将手指卷入,造成人身伤害。
预防措施:装版工作由一人操作即可.用手轻轻捏住印版拖梢和衬垫.确保版面不被刮伤和衬垫平整;装版时万一出现失误或遇到”连电”.手应立即松开,不要捏住印版不放,由于正点车,不会产生多大损失,如果捏住不放.却会引起其他事故。如果确实需要用手推印版.可在版面上擦些滑石粉,预防事故发生。
(2)铲墨
不良操作习惯:由于匀墨的需要.操作人员习惯手持墨铲在墨辊上来回搅动,进行匀墨 加墨或铲走墨辊上多余的油墨。
安全隐患:在设备高速运转时.这样的操作习惯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一旦墨铲角度稍有偏移或操作中墨铲遇到串墨辊表面凹凸不平处,墨铲将被卷进主串墨辊和胶辊之间而发生事故。轻则划坏印版或胶辊.重则轧坏橡皮布或滚筒.甚至在瞬间因手忙脚乱而造成人身事故。
预防措施:要脚跟站稳,精力 思想集中.握紧墨铲.切忌东张西望。发现印品局部墨量不够且必须人工加墨时.手中的墨铲一定要握紧.并将小墨辊抬起.待该辊停稳后再进行操作。铲墨时,墨铲要以主串墨辊为依托,顺势靠在胶辊上.不可悬空.墨铲与串墨辊的接触角度不能小于45。。
(3)除脏
不良操作习惯:无论是轮转机还是单张纸胶印机.经常出现墨皮或胶辊、纸张脱落物粘在印版图文部分的现象.影响产品质量。这时,操作人员常在机器运转中用手指去除脏。
安全隐患:这种操作属于违规的危险操作.在印刷中由此引起的事故较多。操作人员在机器高速运转的情况下要找准脏点位置并擦除。稍有失误.手指就有可能进入印版滚筒空当处。如果是悬空操作而没有依托.很可能将一只手带进滚筒.而造成轧手事故。
预防措施每周定期检查机器的所有安全保险装置及主电机刹车机构,确保机器灵敏 可靠,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操作时要注意力集中,不要悬空操作,擦脏点时,手掌一定要靠在印版滚筒与橡皮滚筒之间的拉轴上.或靠在水辊防护安全罩上,特别注意手掌依托的力要大于手指擦脏点的力。如果脏点太多影响印刷.应停机检查,及时更换胶辊或纸 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撕扯烂纸块
不良操作习惯:在印刷 折页(轮转机折页部分或折页机上)过程中.发现烂纸或小纸块,许多操作者会习惯性地伸手去撕扯。
安全隐患:这种操作属于很危险的操作。一般操作者总觉得自己会很小心,很迅疾.不会发生意外。但很多时候.意外就这样发生了.轻者撕破肉皮,重者造成手指骨折甚至截指。
预防措施:按照操作规程.遇到这类情况最好应停机处理。如不停机处理,要特别集中精力.操作要准、快、稳.一旦发现撕扯困难.首先想到的应当是保护自身安全.立即放手,绝不可硬性撕扯而使手指被拽扯进机器里。在曰常生产中.一定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否则一旦发生事故.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等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所以,不良的操作习惯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2.不遵守车间生产规范。其实这一项与第一条差不多,所区别的是这一条更加侧重于车间规范而不是操作规范。曾有一个员工的胳膊给印刷机绞了,而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是这名员工穿拖鞋上机操作.结果拖鞋打滑.出于本能要抓住一个东西防止跌倒.自己把手伸进了印刷机中。还有穿高跟鞋上机操作.或长发没有束进工作帽.工作衣袖不系扣子诸如此类违反制度规定造成事故,都是有章不循、管理考核不到位的典型事例。至于开起机器靠高速运转的机器来取暖.或借机器热风来烘烤洗湿的头发等造成事故的事例.更是连起码的安全常识也没有的表现.而且此类颇有”创意”的印刷设备”新功能”的开发.真有点匪夷所思.不出事才怪呢。
3.生产配合不够默契。有一个事例,由于与工友的配合不到位.一名工人在清洗橡皮滚筒时没有及时告知同伴.而同伴也不先观察机器上有没有人在操作,也不摁铃警示.就贸然按下了点车按钮.结果这名员工的手就被卷进了印刷机中。
4.企业人身安全管理、教育、培训不到位。这一点尤为重要的一点。前面几点大多数属客观愿意与操作者的主观原因.而安全管理、教育、培训却超越了个人与设备,是与整个印刷企业.与印刷企业的文化息息相关。
安全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员工进行定期安全教育、培训 平时安全管理到位的印刷企业 工伤事故的出事率要比那些车间里面都没有安全制度的企业低得多。
那些持之以恒坚持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到位的管理的企业通常都是国内一流的印刷企业.它们的产品也占据着印刷业的中高端市场。
而更多在中低端印刷品市场苦苦挣扎的印刷企业.生存尚且艰难.哪里还顾得上其他7长期以来,这些企业印刷工人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安全教育、培训和管理上的资金、人员、精力投入严重不足 留不住印刷专业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也留不住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这些企业在缺乏专业的技术、操作人才的情况下.让“半路出家”的非专业技工人员 甚至临时招入还没有进行必要技术和安全生产培训的人员上机作业,难免会出问题。
5.生产订单和安全问题”双旺”现象。许多印刷企业的生产旺季.也成为人身安全事故的频发期。生产旺季人手紧张时.赶紧招聘一些临时工。而且巴不得招聘来的新员工能够马上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中去。紧迫的生产订单使得企业对那些非技术类新员工只进行很简单的技术培训。甚至不培训就边学边干上岗。来不及(其实更多是意识上不到位)进行必要的人身安全教育.甚至没想到还要进行人身安全教育。
6.中小学教材转型期的”非常态”带来的人身安全”隐性不定时炸弹”。中小学教材订单是国有书刊印刷企业重要的业务之一。在以往人教版中小学教材单一版本出版印刷时代.版本的修订、换版频次较少.即便换版 修订.也能够早做准备。通常。印刷厂能够及早开机印刷。在较长生产时间里保证课前到书.即便赶工.也多是在最后阶段.有一段时间的加班,加班的时间也多在人的生理、心理承受范围之内。
近年来.中小学教材生产体制改革,中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